欢迎访问广元市科学技术局!
广元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11-01 12:00   来源:市科技局 分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广元又快又好地实现发展新跨越,根据《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特制定《广元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发展、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实施及成果转化、科技合作与交流、专利申请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04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9%,比“九五”末增长7个百分点,为“十一五”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科技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力度加大;科技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发展政策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科技进步被纳入市政府对县(区)工作目标考核;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设立了专利资助资金,科技宏观管理卓有成效,市、县(区)科技工作互动运行新机制初步形成,苍溪县被评为我市第一个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县(区)并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各类科技人才达82972人,比“九五”末增长41%,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4845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56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科技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文件及配套政策措施,科技人才开发的政策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初步形成,促进了科技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初步形成。科研开发机构发展到25个,建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市技术市场1家、技术推广培训服务机构382个。建立了广元科技信息网,建成了广元市科技服务大厅, 3260000科技服务热线开通试运行,搭建了科技服务公共基础平台,初步实现了科技信息资源全社会有效共享。

科技项目实施及成果推广转化成效显著。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212项,推广应用重大科技成果156项,示范推广引智成果40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72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2项,其中:省部级9项,申请国家专利186件,转化实施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131项。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建了广元市科技试验示范园并被批准为全省重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现有10个科技分园、8个规范化业主开发示范点和800户科技示范户,核心区达500亩,示范带动区5000亩,辐射区5万亩,共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85个,建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2个,组织实施重点农业科技项目125项,启动了“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个、星火科技培训学校1所,建省、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4个,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助农增收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工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启动实施了“企业技术创新试点工程”,共组织13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试点,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6家,认定民营科技企业23家,组织实施重点工业科技项目62项,组织开发新产品48项(个),研发出口高新技术产品3个。申报并批准建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专利试点企业1家,市级专利试点企业4家,结束了我市无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历史。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现了“零”的突破,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为改造我市传统产业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科技蓬勃发展。建成剑柴胡、川明参两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资源、环境、疾病防治、交通安全、减灾防灾等社会发展方面的科研和成果推广取得新进展,科技在抗击非典和有效控制人感染猪链球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普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大,建成省、市科普基地8个,建科普画廊、画牌、橱窗80余处。每年组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等大型科普活动,社会效益显著,全民科技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实效。建立了《科研院所与地方双向联系制度》,组织承办了“全省科研院所科技与经济对接(广元)交流会”,与省内外22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引资、引智和技术、人才需求的合作关系,联合实施的27个科技合作项目为我市特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事业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与省内先进市州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创新体系由于受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的制约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科技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有的地方领导重视科技不够,领导科技发展能力不强,国家和地方有关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等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够。

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专家人才及创新性人才匮乏,每万人中仅有专业技术人员140人,低于全国184人的平均水平,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仅1456人,国家级专家仅1人。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导向投入和全社会投入的资金很少,市县(除苍溪县外)两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比例都远远低于省、市规定的比例(到2000年,市地州和县级科技三项费用应占同级财政预算的2%和1%以上),2004年,市本级仅为0.35%,在全省排列第18位,有的县(区)还不到0.1%。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有所增长,但总体水平较低,2004年仅为22.9%,低于全省38%的平均水平。

(二)发展环境

2006-201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将通过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入又快又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时期,我市科技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的奋斗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一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竞争为科技提供了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和WTO过渡时期的结束,低素质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将逐渐消失,我市的产业、技术转移承受能力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以高科技为核心的产业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的需求,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中对高新技术成果的需求,都将在“十一五”期间充分地释放出来,形成对我市科技发展的巨大需求拉动,同时,国家的支持重点将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产业发展,这也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大环境进一步形成。党和国家把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和“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加快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步伐。通过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政策和措施,必将为提高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又快又好地推进广元发展新跨越为中心,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加快提升我市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在推进广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抢占先机和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二)总体目标

有利于推动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投入总量取得较大进展和新的突破,全民科学素质有较大提高。到2010年,全市综合科技实力力争达到全省中等水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到2020年,全市综合科技实力力争达到全省中上水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具体目标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初步形成围绕我市六大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群,关联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及产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技术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2010年达到12%2020年达到35%以上。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发展我市六大优势特色农业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3、工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形成,创新、研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行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有较大的提高,优势行业依靠科技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0年,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0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50家。

4、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传染病预警控制、优生优育、城镇化建设与交通安全、减灾防灾等社会发展方面的科研和成果推广取得新的进展,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增强,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5、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到201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50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800人,基本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6、科技投入有较大增长。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科研开发(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5%以上,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7、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进一步形成,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到2010年,市级技术创新中心达到26个;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2个,其中省级1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达到12个,其中省级2个;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达到7个,其中省级2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达到7个,其中省级2个;科研开发机构达到42个,其中省级2个;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5个。2006-2010年,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460项,其中国、省级项目60项;获科技进步奖150项,其中省级10项;引进推广重点科技成果50项,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到2010年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20件以上。

三、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1、高新技术及产业

——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我市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并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集聚,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依靠科技实施品牌战略,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为核心,培育壮大电子元器件、特种变压器、汽车电子、通讯设施等高新技术产品群,形成具有开发、生产、出口辐射功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

——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以发展081总厂、广旺集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远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整合科研、军工优势,积极培育一批优势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到2010年,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同时,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到2010年民营科技企业达到50家。

——改造提升一批重点行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一批传统重点行业,着力抓好纺织、建材、机械、轻工、有色金属、能源等6个重点行业的技术升级,推广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到2010年,使我市重点传统行业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新兴优势产业。

2、农业和农村科技

——种植业。加强地方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适合广元或更多地区的新品种和新品系;加强苍溪猕猴桃和青川黑木耳两个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优良品种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依靠种子工程、设施栽培、秸秆还田、免耕栽培、旱育抛秧、水稻杂糯间栽、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优化区域布局,实施品牌战略,突出特色、形成规模、产业配套、科技创新。力争“十一五”末全市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粮油基地内良种普及率达到100%。油料作物以推广双低油菜育苗移栽为主的栽培新技术;茶叶无性系良种比例达到25%以上,以生态种植和有机茶综合生产技术为发展方向;药材要以开发新品种,提高单产为技术主攻方向;以设施栽培、无公害生产和反季节栽培技术为依托,巩固和提升全市的40万亩蔬菜的技术含量和品质。

——畜牧业加强品种改良和繁育基地建设,重点推广生猪三元杂交、牛冷配改良、优质肉牛及肉羊配套等先进饲养技术,在现有饲草资源的基础之上,推广人工优质牧草和饲料玉米种植技术。到“十一五”末全市生猪三元杂交面达90%,其中生猪外三元杂交面达50%,羊杂交及良种面达50%,牛杂交面达50%,兔及家禽良种面积达80%。

——林业坚持“科技兴林”的基本方针,围绕六大林业产业建设,建基地,搞示范。重点研究和推广速生树种丰产栽培、退耕还林造林模式组装配套、乡土树种选优及综合栽培、核桃低产林改造、以油橄榄为主的木本油料标准化生产、林地贮穴施肥、数字林业等先进技术。积极开发桦木、桢楠、七叶树、大斑竹优良乡土树种,引进速生树种与彩叶树种。

——水利农机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改良水产养殖品种,增加名优品种,引进稀缺品种,力争“十一五”末我市的名优水产品种达到总产量的40%。推广用于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机械,农机总动力以3%的速度递增。推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十一五”末综合治理度达80%以上,基本达到保水保肥,稳产高产能力。

3、工业科技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学研为纽带,重点研发和引进对我市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努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关键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力争在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加大军工电子系统的军转民力度。实施军转民科技示范工程,建军转民科技示范工程试点23个,推进军民双向互动,支持军工企业集团就地就近与地方联合创办生产企业、科技企业,带动地方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转化,依托军工电子企业装备、人才、技术等优势,研发通讯、特种变压器、传感器、汽车电子等高科技领域民用电子设备、器材、部件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积极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有色金属、能源、食品、电子、建材、资源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大新材料重点是有色金属电工材料、非金属电子专用材料、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力度;在传统机械产品中推广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和生产外形精致美观、功能先进多样、操作舒适简单、使用安全可靠、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有色冶金及加工行业大力推广节能降耗和智能控制技术,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积极促进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使民营科技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与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优势有机结合,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以联合、兼并、收购以及股份制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在推进科技进步中的生力军作用。

4、社会发展科技

——人口与计划生育。要以新技术为切入点,围绕避孕、节育、优生和生殖保健进行科学研究和推广,为实现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目标提供技术保障。研究发展产前诊断和生殖保健技术,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开展出生缺陷研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着力抓好重大传染病、重点疾病的预防控制,积极推进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改善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的医疗条件。

——加速中药现代化科技工作。重点加强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和中药新剂型的研制,形成一批优质中药品种;积极组织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提升中药产业的技术水平;重点抓好剑柴胡、川明参两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深加工研究,发展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中药材生产。

——加速建设生态广元。支持加快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步伐,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生态家园,支持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打造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品牌,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

5、科学技术普及

  ——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完善科普场馆和基地运行机制,新建一批现代化科普场馆与设施,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率。

——建立健全与科普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和制定与科普相关的政策法规,积极为科普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加大科普投入。按照《科普法》的要求,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同时,要逐步建立多渠道、社会化的科普投入体系,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图书、音像在科普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一支精干、多层次、专业、兼职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科普宣传的水平和质量。

——建立有利于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研究制定面向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科普宣传人员的专项激励政策,加强科普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加强科普培训教育。制定鼓励激励政策,稳定壮大科普队伍,动员他们更加广泛地投身于各类科普活动中,不断壮大专兼职相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

6、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加大财政对科研开发和技改贴息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完善技术开发机构,重点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科研机构改革发展。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科研开发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员、转变机制、增大投入,改造、组建一批市、县重点科研机构,增强科研机构服务市场经济的活力和能力。支持转制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重要研发力量,成为面向企业、开放式的创新基地。

——加强科技试验示范园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全省重点科技园区——广元市科技试验示范园区的体系建设和创新,提升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效应和服务“三农”的能力,并以此为载体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创新机制和体制,使其成为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示范为一体的现代科技示范基地。

——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强化科技引导,发挥优势特色,重点抓好剑柴胡、川明参两个省级科技产业基地的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积极开展种植技术试验和加工规范化研究,带动和支撑我市中药新药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

7、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整合全市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对现有大型科技设施及实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及网络、自然科技资源、技术标准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性公共平台。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孵化器、咨询服务公司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支持科技信息、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成果推广、技术交易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培育和发展广元市技术市场,实现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整合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资源,建立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管理服务体系。切实加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建设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搭建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化示范等成果转化平台。提升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必要条件。引进和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促使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为支柱产业。

8、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大对科技合作交流与服务的力度。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支撑,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加强对外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培养,办好科技合作网,加强国际国内科技信息交流,提供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咨询。积极组织、承办、参与各种技术交易会、展示会、投资洽谈会,为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牵线搭桥,促进企业、科研机构参加交流和合作,扩大技术贸易。

——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扶持我市出口企业提升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与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依托或合作关系,并将是否有技术依托或合作单位作为推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创新中心、进入相关试点范围以及是否给与科研经费补助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范围。鼓励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的企业、科研机构成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加大开展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力度。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建立科技合作试点、示范基地,构建合作平台,瞄准国际技术标准搞技术创新,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泛珠三角区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利用其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优势。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疏通信息渠道,优化我市信息资源调配,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渠道。通过协调和支持我市项目参与大型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支持企业和有关单位直接申报国际合作项目等形式,培育和建立我市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有针对性地在技术、管理、营销、国际经济贸易等引进国际人才、技术和项目,提升我市的技术创新起点和水平,加速广元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四、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去做好和推进科技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领导抓科技进步的目标责任制,将科技工作和加强自主创新纳入目标考核和作为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使科技真正能够支撑和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跨越式发展。

2、全面优化科技工作的政策环境

深入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以及相关的科技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不断研究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依法保障科技进步,依法保护技术创新,依法保护科技工作者的合作权益。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科技就是促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3、努力增加科技投入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投入的有关政策规定,依法保障和落实科技投入,各级财政必须把科学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达到规定比例,确保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构建兼顾基本科技投入和专项科技投入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设立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工程的实施。

4、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把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把发现、培养、使用、集聚和服务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把盘活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把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相结合,积极开发军工富余人员和非在岗军工科技人员智力资源。坚持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在实践中培养、选拔和凝聚人才。为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增强对人才的集聚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在科研开发、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给予重奖,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5、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为主体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有效的协调机制、科技决策机制和科技咨询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主管部门的参谋助手、综合管理协调、公共服务职能和组织科技示范的职能。建立健全社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打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相互封闭、相互制约的不良格局,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紧密配合的良性机制,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综合优势,形成大科技工作格局。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科技计划管理、科技项目管理和科技经费管理运行机制。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健全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有条件的县(区)要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保障和激励作用,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处知识产权侵权等违法行为。加快科技及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专利形成和实施的政策环境,积极扶植和鼓励公民和各类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活动,努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 科研机构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引导其运用知识产权,增强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OO五年十月三十日


Copyright 2019 stip.cngy.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广元市科学技术局 办公地址: 四川省广元市人民路南段93号
备案号:蜀ICP备202102335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40号
联系电话: 0839-3263090 网站标识码:5108000021